过去半年里,流感、新冠轮番来袭,有一部分孩子咳嗽咳了一两个月都不见好,去看咳嗽却被医生告知——有可能是“哮喘”。
听到这个结果,不少家长是抵触的,得知要长期用药,更是难以接受。
甚至不少家长觉得这病长大就能自愈,让孩子忍一忍,熬过去。
都不说#哮喘能不能熬,即便每次都熬过了生死大关,但煎熬的痛苦却并不会因此消散。
我国的儿童哮喘患者人数超过800万,如果不正确认识#儿童哮喘,很多孩子会白白遭罪!
第
1
点
—The First—
关于哮喘的3大误区
误区一:
哮喘一定会喘
错误认知:很多人认为哮喘必须伴随“喘息声”,只有气喘吁吁才是哮喘。
其实哮喘并不是只有一个类型,以下不典型哮喘,是没有喘息症状的。
咳嗽变异性哮喘:唯一症状是长期干咳(≥8周),夜间加重,抗生素治疗无效。
胸闷变异性哮喘:仅表现为胸闷或气短,无喘息。
隐匿性哮喘:早期无症状,但肺功能检查显示气道炎症。
这类不典型哮喘常被误判为“慢性支气管炎”“反复感冒”或“咽炎”,导致延误治疗。
若长期咳嗽、胸闷或反复呼吸道症状,尤其夜间加重且与环境相关,应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查或支气管激发试验确诊。
误区二:
儿童哮喘长大后会自愈
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哮喘会自然消失,忽视规范治疗。
目前的研究只是发现约50%的儿童哮喘在青春期可能缓解,缓解并不等于治愈,而且中重度患儿或未规范治疗者可能发展为成人哮喘。
一旦到了这个程度,基本都需要终身管理。
而且未治疗的哮喘儿童,会在反复发作中对气道、肺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,甚至合并慢阻肺、肺心病。
所以儿童期就应规律用药,避免过敏原,监测肺功能。即使症状缓解,仍需定期复查,不可擅自停药。
误区三:
激素副作用大,不能长期使用
患者担心吸入激素会导致肥胖、骨质疏松等全身副作用,自行减药或停药。
可哮喘使用的吸入激素(如布地奈德)是直接作用于气道的,剂量仅为口服药的1/1000,全身吸收极少。
主要局部副作用为口腔真菌感染(发生率<5%),通过用药后漱口可有效预防。
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,需持续抗炎治疗,停药会导致炎症失控、急性发作风险升高。
为了孩子的安全,家长一旦遵医嘱使用吸入激素,定期评估肺功能,调整剂量至最低有效量。
随身携带急救药,掌握“用药后漱口+屏气5秒”技巧,提升药物沉积率。
第
2
点
—The Second—
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哮喘?
中医认为哮喘与“痰瘀伏肺、气阳虚弱”密切相关,治疗遵循“发作期祛邪为主,缓解期扶正固本”的原则。
1
发作期:祛邪平喘
寒哮证:表现为喘息痰白、怕冷,常用小青龙汤(桂枝、细辛、干姜)温肺散寒。
热哮证:咳痰黄稠、口干面赤,选用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。
寒热夹杂型:寒热症状并存,可结合平哮汤(麻黄、地龙、桑白皮)寒热并调。
2
缓解期:扶正固本
肺虚:气短自汗,用玉屏风散补肺益气。
脾虚:痰多腹胀,选六君子汤健脾化痰。
肾虚:动则喘甚,以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补肾纳气。
中医可以通过调节体质、清除“伏痰”,从根源降低气道高反应性,从而减少激素需求,直至停药。
但这不是说接受中医治疗后,就可以完全摒除西医。
缓解哮喘症状,激素又快又好,没有必要避如蛇蝎。
中医治疗哮喘强调整体调理与个体化辨证,既能独立发挥作用,又能与西医协同增效。
编辑:ifhealth 来源:名医在线网